推荐:
首页 > 明星资讯 > 网络文艺素养,你我都要有
网络文艺素养,你我都要有

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网络文学艺术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明亮的画面/视觉中国

[王雯雯文汶街]

●网络文学艺术在美学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这要求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具备完整的审美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避免迷失在喧嚣的消费主义中。

网络文学艺术是一种新型的文学艺术门类,涵盖了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网络动画、网络音乐等主要类别。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文学艺术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和不可思议的内生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最重要的实践之一。从产品数量、作者数量、用户规模、传播和影响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文学艺术国家。此外,网络文学艺术,尤其是其中的网络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发现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以说,目前我们几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作(生产)、全网络传播(流通)、全网络接受(消费)、人人参与评论”的网络文学社会。

然而,20多年的爆炸性和野蛮性增长,导致网络文学艺术的各种界面出现了粗鄙化、抄袭化、盗版化、缺乏原创性、同质化严重、娱乐至上的不良倾向等诸多问题,导致人文价值的困惑、产业生态的恶化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网络文学艺术从“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到“下半年”的高质量发展。

那么,如何在实现网络文学艺术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证网络文学艺术的增长率呢?这个问题不仅是文艺界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实践所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文艺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命题,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努力提高社会网络素养。

正如网络文艺不等于“网络+文艺”,网络文艺素养也不等于“网络素养+文艺素养”。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媒介素养理论,“网络文学素养”大致可以定义为社会各界在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接受与批评、审美与消费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科技素养:由内向外锻造互联网思维

以网络文艺为主要内容的泛娱乐产业是科技应用最广泛、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里的技术指的是互联网信息科学和数字生存的新媒体技术。

文艺的发展离不开创作、传播和接受。从口头交流、文本交流、印刷交流和电子交流到今天的数字交流,从单一媒体到媒体融合到媒体融合,从虚拟现实(VR)到增强现实(AR)到人工智能(AI),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文艺工作者像今天的在线文艺作者一样,需要学习和掌握如此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工具。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土著”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对于被迫“移民”并中途闯入这个国家的传统艺术家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话语系统。文本、符号、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可以通过数字化形成新的超级文本。人工智能可以为网络文学艺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以物质性为特征的传统艺术和以非物质性为特征的数字艺术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因此下一代网络文学作品将比今天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和动态性。

网络文学艺术的科技素养不仅在于掌握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工具性运用,还在于培养网络思维习惯、网络语言的创新精神、网络文本的工匠精神和网络文学艺术的科技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应该有延续千年语境的力量

有专家指出,网络文学艺术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正朝着以创意和世界文学艺术为主导的算法文学艺术方向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在网络时代,对创作者知识储备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要求更丰富、更复杂的艺术素养和人文底蕴。

如果说网络文学艺术的青年作家具有良好的科技素养,那么与其他从传统文学阵营迁移过来的创作者相比,青年作家应该弥补人文素养的不足。

从源头上看,由于网络文学创作的开放性和低门槛,我们很容易看到在大量作品的背后是大量的低端作品,还有许多“低俗”作品打破了底线。再加上资本驱动的商业逻辑,网络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和快餐文化特征。片面追求娱乐化的网络感觉和“酷感”来换取流量和迎合市场,导致一些作品的价值混乱,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怀和终极价值。

网络文学艺术虽然是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源之木。它是新媒体技术、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学艺术共同作用的产物,网络文学艺术青年作家只有自觉关注现实,紧扣时代,延续千年文脉,弘扬和继承中国悠久的文学艺术传统,借鉴国内外古今文学艺术的优秀成果,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网络文学艺术精品。

网络审美素养:提高认同能力

一些评论家指出,中国的文盲现象已接近消除,而“美容盲”却普遍存在。我国的美育是一个短板,这也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网络文艺横空的诞生,极大地占据了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娱乐时间。如何面对这个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新的审美对象?

理论界应积极研究新的美学范式,构建新的美学标准。他们应该有哲学、社会学和文艺学的理论勇气去面对新的文艺现象。

网络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艺术的鲜明特征,对于审美主体即庞大的网络受众来说,以往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储备明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网络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多元性、虚拟性、科技性和z代复杂的亚文化。网络文学艺术在造型、表现和叙事方面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文学艺术的特征。作为泛文化产业时代的主要文学形式,网络文学艺术的审美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单一的、线性的、仪式化的、安静的审美转向双向的、非线性的、适时的、流动的、碎片化的动态消费活动。

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和提供美的享受,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网络文学艺术在美学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这就要求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要有完整的审美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避免在喧嚣的消费主义中误入歧途。

社会责任素养:全产业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网络文学艺术产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媒体技术的发展、网民的数量和受众的规模。一些企业通过全IP运营的泛娱乐战略,为文化产业产值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消费主义对粉丝经济的片面追求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如盲目追星、拜金主义等。,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人格塑造乃至身心健康。

由于网络文学艺术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开放性、即时性、再现性、跨媒体性、跨文化性和跨界性等特点,单纯依靠网络作者的人文意识、用户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法律法规的惩戒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整个网络文学艺术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从核心产业、相关产业和辐射产业的经营管理层面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素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网络文艺商业组织在追求产业利润的同时,应该兼顾利益和正义,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也要做好第一道屏障,选拔和培养优秀的网络编辑,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把内容“把关”到位。网络文学艺术行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要实行行业自律,带头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于网络文学艺术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鼓励和支持优秀艺术家创作一流水准的网络文学艺术精品。

网络文艺的生态素养:全方位优化网络文艺空

全社会应将网络文学艺术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生态系统,构建网络文学艺术环境,优化网络文学艺术空。这就要求把网络文学艺术的生态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顺应国际新兴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适时出台符合全球视野、战略格局和文化信心的法律政策,构建前瞻性的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将网络文学艺术的发展扩大0+。要建立网络文学艺术素养的培养体系和提升机制,规范和系统化网络文学艺术素养的检测和评价。

在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审美体系方面,理论批评家和专家学者需要充分参与,探索和培育文学消费和鉴赏批评的主导力量。鼓励网络文学艺术领域的“网络名人”和明星自觉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学艺术生态。

网络文学艺术的定位需要个性和理性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网络文艺领地,一个融合大众文化、大众文化、青少年亚文化和粉丝文化的具有无限生命力和生态平衡的网络文艺家园。

(作者李安是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所的全职研究员)

其他网友都在看: